ツキの月

我们在做什么?我们该何去何从?

Thoughts

这篇文章也算快鸽了三个多月了。

几个月前,当我刚拿到阿里云的实习 offer 时,我忽然对我一直以来的目标产生了动摇:一边是短期且唾手可得,同时也能算是本科甚至研究生中较为优异的工作机会;另一边,则是前景愈发不甚明朗,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出国留学。

当然,还有另一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路,同时对我来说算是最为安逸的一个选项:国内读研。在他人看来,我的 GPA 与排名让我拥有了轻松保研的资格。

Making decisions is hard. 我不想在本文中给出一个最优的,或是一个确定的选项。现实生活不是一个凸优化问题。我高度怀疑「最优解」的存在与否,同时对他人与前辈们斩钉截铁的结论和建议保持警惕。何况,我对「何去何从」这个问题,似乎也并没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答案。

不过,至少我可以谈谈过去发生的事,回答另一个问题:「我们在做什么」

随波逐流

人生的轨迹充满了偶然性。如果幼年的我不是偶然间从家里的旧书堆中翻出几本《BASIC 语言基本教程》,我可能根本不会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任何兴趣;如果高考与自招失利后,万念俱灰的我随机填报的志愿前后顺序稍有调换,我可能就会被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学录取。

而人生又有些许的必然性。我离经叛道,却又患得患失;我十分谨慎,却又在达到目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躺平。所有的这些性格,在无形中影响着我做出的每一个决定。

回忆大学前两年,我应该算是十分内卷了(当时这个概念还远没有流行起来)——最起码在心理上。大一时,高考数学分数较高的同学会被编入数学分析班,于是我很高兴可以学习《数学分析》;计算机学院有一个所谓单独教学、课程难度较高的实验班,令我十分艳羡,于是选拔通知一出来,我便立刻报了名;深度学习彼时正进入火爆期,学长学姐、成功人士们似乎都在这个必将改变世界的领域谈笑风生——于是大二时,我便加入了一个本校 NLP 实验室。

你可以看到,我在其中所扮演的,一个随波逐流的角色。

随波逐流有它的代价。课程如何体现「难度更高」?压分。承受着更大的课业负担,最终得分却并不比普通难度的课程要来的高;而二者的课程名称则完全一致。也就是说,我无法证明我的努力。

追逐深度学习的热点则是另一方面。我放弃了我所擅长且真正喜爱的「开发领域」,或者说传统计算机领域,或者说写代码——去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,充斥着我所无法理解的各种「玄学」的领域。想出一个 fancy 的 idea,对我来说算是个不可能事件;使用 API 设计十分糟糕且不正交,且 breaking change 更是常态的 TensorFlow 来编写神经网络代码,更令我十分痛苦。

在大二结束时,我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:退出实验室,和退出实验班

放弃,与重新开始

放弃,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。

放弃意味着前两年的所有努力全部清零;放弃意味着我的简历再次变成一片空白。

我开始第一次认真思考,我喜爱的,或者说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。我记得我详细地列出了计算机科学这门学科中所有的方向;然后是排除法,留下那些业界需求较大的岗位——当然,必须是我真正喜爱的。

我最终选择了分布式相关,其中一个原因是,有一家分布式存储公司的 job description 只要求学习 MIT 6.828MIT 6.824,而我之前在实验班的操作系统课上恰好学习过 6.828。于是我用开学前一个星期的时间迅速地刷完了 6.824,然后就投过去了用所有课程大作业也填不满一页的简历。学得很粗糙,事实上在面试的过程中也被完全问傻了。不过十分幸运的是,我最终还是得到了这个实习机会。

你可能会注意到,我是在大三上边上课边实习的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冒险的举动,因为专业课大部分集中于大三,而我几乎翘掉了四分之三。与此同时,我还在准备 GRE。那段时间确实是我除了高三(或者再加上竞赛),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时候。

事实证明,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。我十分感激这份实习工作的经历,不仅是因为我从工作内容中所得到的收获,更是因为它所承担的一个「bootstrap」的功能。很多位置(不论是公司还是实验室)会要求你有相关的工作或项目经历,然而还没有相关经历的一个人想开始在某个方向发展时,怎么去得到他的第一份经历呢?这有点像一个悖论。因此,早做准备就十分重要了:先用一份难度不是那么高的实习经历作为你的「启动资本」,之后便有点像「利滚利」的操作。

我还开始尝试做出开源贡献。从今年初,我开始「强迫」自己在 GitHub 上留下痕迹。

A GitHub contribution graph
My GitHub contribution graph in 2020

我完成了很多第一次:第一次有陌生人 star 我的仓库,第一次提出了不是 typo fix 的、真正的 feature PR(例如这个)。这些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成就,我却可以为之欣喜许久。

之后便是现在进行时了。我通过了阿里云的面试,周末在公司写下了这篇文章。

以上,便是我对「我们在做什么」这个问题的回答。

我们该何去何从

正如一开始所说的,我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。一个月前,在大家都在忙于保研夏令营的时候,我没有投出一份简历,宣告了我正式放弃保研。而工作与出国,事实上我到现在也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。

难道,我们对这个问题只能以不可知论待之么?我想答案是否定的。回望过去三年,我想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准则,便是不要随波逐流,而要去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。

那么,你认为我更喜爱哪个选项呢?